多学科协作赋能 共绘患者血液管理新蓝图
——“血液健康多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项目”在我院成功举办
为积极推动患者血液管理(PBM)在中国的深入实践,助力骨科专业持续蓬勃发展,深化业内学术交流与合作,2025年8月14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承办的“血液健康多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项目”在我院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多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 “多学科协作优化患者血液管理” 这一核心主题,全方位深入探讨PBM的前沿理念、临床实践以及学科联动模式,旨在提升患者预后效果,为医院高质量血液管理工作注入新动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苏立院长在开场致辞中,提出了围手术期贫血问题的严峻性。正因如此,围手术期积极纠正贫血是患者加速康复的重要保障。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1年便呼吁全球推行 PBM,我国也同步将其纳入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实施 PBM 能够显著降低骨科手术的输血率与输血量,改善患者住院转归,而这一过程尤其需要依托多学科协作,通过科学诊治贫血来保护患者的自体血液,最终改善患者结局,保障患者安全。苏立院长表示,非常荣幸能与 LASOCKI教授、李开南教授及在座的各位专家共同探讨 PBM 的理念和经验,期待本次会议的交流能为该院外科血液管理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国际权威专家坐镇,解码PBM全球前沿知识
本次会议特邀法国昂热大学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LASOCKI教授重磅出席。LASOCKI教授作为 “目标零输血(OZeT)” 计划的发起者、法国麻醉与重症监护学会(SFAR)负责人,长期深耕危重及围手术期患者贫血与铁代谢研究,在国际 PBM领域享有极高的权威性。他带来了《国际患者血液管理进展——从理念到实践》主题报告,为现场嘉宾深入解析了全球 PBM的发展趋势与临床转化路径。
多维议程+深度研讨,直击临床与管理痛点
除了权威专家的分享,本次会议还紧扣PBM核心,从前沿理念到本土实践、从单学科探索到多学科联动,全面覆盖关键领域。
在前沿速递环节,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李开南教授解读了《骨科ERAS患者血液管理政策》,聚焦骨科加速康复(ERAS)背景下血液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骨科武文杰主任则分享了《补铁补血-骨科患者血液管理新视角》,深入探索骨科患者贫血防治的“精准化”路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多学科研讨环节亮点纷呈,专家们围绕PBM临床与管理痛点,分别从医院管理维度、学科联动维度、围手术期时机维度药物价值维度等展开热烈探讨。
PBM 三大支柱护航,多学科协同守护患者血液健康
患者血液管理(PBM)以 “保护患者自体血液、改善患者结局” 为核心,通过“贫血/铁缺乏检测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失血与优化凝血”“利用和优化患者对贫血的特定生理耐受性” 三大支柱,能够显著降低输血率及相关死亡风险,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卒中之类的严重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
本次“血液健康多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项目”通过多学科协作打破了传统壁垒,让PBM从“理念”真正落地为“临床可及的优质医疗实践”。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血液管理工作将迈向新的高度,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文稿:骨科武文杰
图片:宣传科周雯婧
编辑:宣传科
美编:宣传科
初审:骨科、宣传科
审核:朱渝